中共五大连池市委 五大连池市人民政府 转发《市委宣传部 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开展 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五市发〔2022〕2号
中共五大连池市委 五大连池市人民政府
转发《市委宣传部 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开展
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办,中省市直各单位,市域内农垦、森工、监狱(所)、融通公司:
经中共五大连池市委九届8次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现将《市委宣传部 市司法局关于在全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五大连池市委员会
五大连池市人民政府
2022年3月23日
市委宣传部 市司法局
关于在全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
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推进法治五大连池市建设,根据国家、省和黑河市“八五”普法规划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普法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全面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黑河市委相关会议和中国共产党五大连池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五大连池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协五大连池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秉持“两个确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紧紧围绕服务全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健全完善法治宣传教育体制机制,构建法治宣传教育新格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实现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为加快打造“一城两区”,全面建设新时代现代化五大连池市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守法普法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全社会大普法格局进一步巩固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一步弘扬,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显著提升,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普遍共识。全民普法制度完备、实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普法全过程各方面,始终坚持普法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于全市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锚定“一城两区”发展定位,深入开展普法与依法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守正创新。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健全社会普法格局,落实普法责任制,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法治宣传教育,强化监督、评估和考核,共同推进法治宣传教育。
——坚持精准施策。以问题为导向,根据不同部门、行业的实际,针对不同对象的法治需求,确定重点内容和方式,分层分类实施,使法治宣传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坚持区域一体。加快农垦、森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区域一体化进程,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等长效机制,着眼于一盘棋整体谋划,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优势互补,确保全市“八五”普法扎实有序推进。
二、突出普法重点内容,加大全民普法力度
(一)突出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政治任务,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校(行政学校)培训的重点内容,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二)突出学习宣传宪法。深入持久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国旗法、国歌法等宪法相关法的学习宣传。阐释好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强化全社会对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法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事实认同。加强宪法实施案例的宣传,全面落实《黑龙江省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办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组织办法》,推动国家工作人员带头恪守宪法原则、维护宪法权威。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以现行宪法颁布施行40周年为契机,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实现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
(三)突出学习宣传民法典。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宣传,突出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组织全市国家机关深入学习宣传民法典,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抓好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创作民法典公益广告、短视频等优质普法产品。组织民法典讲师团面向基层开展宣讲。充分利用全媒体和运用案例宣传民法典,举办民法典知识竞赛,组织开展“崇尚法典精神 共创美好生活”主题宣传活动,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四)突出学习宣传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化“十四五”期间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适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大力宣传有关平等保护、公平竞争、防范风险等与优化营商环境、创建文明城市有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黑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切实提升全市居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抓好《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宣传贯彻,适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一城两区”的发展目标,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法律法规。
(五)突出学习宣传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宣传国家安全法等,组织好“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活动,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治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宣传,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强教育、医疗、食品安全、劳动等法律法规宣传,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与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促进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非法集资、消防、禁毒、扫黑除恶等方面法律法规宣传,依法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宁。
(六)突出学习宣传党内法规。以党章、准则、条例等为重点,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宣传同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协调。突出学习宣传党章,教育广大党员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尊崇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把学习掌握党内法规作为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列入党组织“三会一课”内容,促进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七)突出学习宣传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树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森林草原保护、水污染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加大破坏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正反面典型的宣传教育力度,使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深入人心。
三、把握普法重点对象,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以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村(居)民等为重点,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实现项目化运作、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一)实施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教育工程。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深化落实党委(党组)会前学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专题会议学法、重大决策专题学法等制度,推进领导干部述职述法评议,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学法清单制度、年度述法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推动全面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开展法治讲座、法治研讨和旁听庭审等活动,为国家工作人员学习法律创造条件。
(二)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工程。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黑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落实国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将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各个阶段,进一步健全学校法治教育内容和体系,从课时、师资等方面加强学校法治教育保障支撑力度。加强法治教育师资培养,开展专兼职法治副校长、教师法治教育培训,5年内对全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1次全覆盖性轮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持续举办中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青少年网上学法用法活动。依托基层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单位和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加强对不良行为青少年、闲散青少年等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更好维护学生权益,预防违法犯罪发生。
(三)实施村(居)民法治教育工程。深化“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工作,加强对农村村民、未就业的城市居民等人群的普法宣传和公益性法律服务,使其掌握日常生产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了解自身权利义务,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根据妇女、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活动,提高其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四)实施生态法治教育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普法部门要加强生态普法工作设计,结合不同的普法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普法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人员要树立强烈的生态文明观与生态法治观,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光荣感,加强对涉及生态环境生产经营者的法治教育,切实在生产经营者中形成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光荣的清风正气。
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我市法治建设中,融入全民守法环节,以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建立健全对守法行为的正向激励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制度,把公民法治素养与诚信建设相衔接,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二)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在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公园、广场、长廊等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利用时体现法治元素,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到2025年,全市力争建成一个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个法治文化阵地。积极参与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评选活动,加强市级相关基地的建设管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实现学法和用法的有机统一,提升普法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三)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注重社会效益,丰富法治文化产品,组织创作一批法治文化精品,创建一批法治文化传播品牌栏目、节目。组织参与法治动漫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扩大法治文化覆盖面和影响力。结合五大连池市文化历史特点和地域传统文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组织建设具有五大连池市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到2025年实现打造一个特色品牌,发挥法治文化品牌带动作用,潜移默化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红色法治文化精神。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挖掘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组织开展红色法治文化展示利用、宣传普及、传播交流等活动,加强红色法治文化的保护、宣传和传承。发挥五大连池东北抗联博物馆、朝阳山抗联遗址博物馆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讲好红色法治故事,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和自觉。
(五)积极倡导生态法治文化。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持续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实践活动,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教活动,使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五、深入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加强依法治理,加快补齐社会治理中的短板弱项,强化法治在定分止争中的权威地位。重点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引导和支持各行业依法制定规约、章程,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实现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依法维护成员合法权益。
(一)加强基层依法治理。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加强基层“两委”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定期组织学习法律知识,系统提升“两委”干部学法用法能力,推动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基层问题。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探索建立学法用法长效机制,完善和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开展面向家庭的普法主题实践活动,培育学法用法示范户,建设模范守法家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推广村民评理说事点、社区“法律之家”等做法,打造基层普法和依法治理有效阵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推广人民调解“大庆模式”,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加强动态管理,提高创建质量,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社区)和谐美丽。深化依法治校。推进“法律进学校”工作,推动学校健全依法治理制度体系,加强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切实提升依法办学、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落实“法治副校长”制度。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深化学校及周边环境依法治理,加大中小学校门外交通违法整治力度,防范欺凌、性侵、猥亵、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问题。完善校园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依法打击扰乱校园正常秩序的违法行为。深化依法治企。推进“法律进企业”工作,落实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将法治作为企业学习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法治培训,增强依法诚信经营意识与合规观念。加强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提高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合规建设,防范法律风险,提升企业管理法治化水平。
(二)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推进“法律进网络”工作,加强对网络企业管理和从业人员法治教育,推动网络企业自觉落实责任,做到依法依规经营。提高网民法治意识,引导广大网民崇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依法治理网上突出问题,促进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三)开展专项依法治理。加强社会应急状态下的专项依法治理,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救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在应急状态下依法行动、依法行事,依法有效维护社会秩序。贯彻落实《法治五大连池市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五大连池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五大连池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坚持依法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有机结合,深入开展全市民主法治示范单位等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四)实行区域一体化治理。建立助推共同发展新机制,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融合,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一体化、协同性和融合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明确主体责任,厘清职责边界。强化地方党委政府属地责任,切实履行执法监管和服务职责。切实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农垦、森工更好地融入五大连池发展大局,形成一体化、高质量、跨越式的新格局。
六、着重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将普法贯穿法治五大连池建设全过程。把普法融入参与配合立法、规范性文件制定、修改全过程。在我市配合上级立法、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修改过程中,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和召开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扩大社会参与范围,回应社会关切。把普法融入执法、司法全过程。强化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完善普法责任清单制度,积极推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履职报告评议制度,继续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考核制度,压实普法责任。制定落实执法、司法办案中开展普法的工作指引,推动执法办案过程中落实全员普法、全程普法。在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中,加强普法宣传。在行政复议工作中,利用受理、审理、决定等各环节实时普法,引导教育申请人依法维权、表达诉求。充分运用公开庭审、庭审现场直播、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宣讲法律,释法说理。把普法融入法律服务和社会管理全过程。推动法律工作者履行法律服务、调处矛盾纠纷、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职责与做好释法析理工作相结合,引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依法办事。完善五大连池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的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落实普法责任,推行“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促进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加强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人员学法用法,加大对服务管理对象普法力度,落实落靠普法责任,每年制定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并附责任清单。加大以案普法力度。落实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和典型案例发布制度执行力,健全以案普法长效机制。在新媒体公众号开设以案普法专题,针对典型案(事)件向公众进行法律解读,使典型案(事)件依法解决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
(二)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壮大社会普法力量。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普法优势和作用,鼓励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普法,壮大公益性普法组织力量。提高普法讲师团建设水平,充分发挥讲师团成员作用。加强普法志愿队伍建设,组织支持退休法官、检察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开展普法志愿服务,组建一支稳定高效的普法志愿者队伍。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加强对社会力量开展普法的管理服务,加强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力度,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投入、公益赞助等相结合、相补充的社会普法机制,推动普法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便捷化。落实媒体公益普法社会责任。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作用,在国家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重要频道、重要时段设置普法专题专栏,针对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事)件及时开展权威准确的法律解读,把法治类公益广告纳入媒体公益广告内容,承担起媒体公益普法的社会责任。
(三)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精准普法。创新普法内容和方式。充分运用新技术,提高普法产品供给质量。引导自媒体制作普法精品,提高普法效果。创新普法方式,巩固拓展“互联网无人律所”和“村居法律助手”,实现法律沟通解答与法治宣传教育城乡全覆盖方面的保障作用。推动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时代五大连池市法治传播体系建设,提升法治宣传教育质效。鼓励公众创作个性化普法产品,加强对优秀自媒体制作普法作品的引导。加大音视频普法内容供给,注重短视频在普法中的运用。拓展普法网络平台。以互联网思维打造智慧普法新模式。打造高质量、新样式、全领域的全市新媒体普法集群和矩阵。充分发挥五大连池市宣传、五大连池市普法、五大连池营商环境、阅美连池、廉池清音、网信五大连池、公检法公众号和各级各类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形成多级互动传播。
(四)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开展有效普法。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普法的重点区域。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在森工、农垦、自然保护区、乡镇持续开展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久久为功。明确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普法职责。要严格实行责任清单制度,加大检查力度,落实林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等行业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明确生态环境保护普法对象。加强林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务等行业主管部门和自然保护区领导班子及其执法人员、工作人员等法治素养学习教育,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治理能力。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
(一)完善组织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大普法工作格局。发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作用,有效运用会议审议、督促落实、调查研究、联络沟通机制,确保市委部署落实到位。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要求,认真履行普法领导责任。各部门各单位要更加注重系统观念、法治思维,把推进全民普法和守法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
(二)健全制度体系。推进落实《黑龙江省法治宣传教育条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考评和社会效果评估体系,完善考核办法和机制,加强考核评估结果运用。把普法工作纳入法治建设总体部署,优化完善全市普法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方式,开展市民法律素质和普法效果满意度调查,注重与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评价体系、平安建设工作考核等结合。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制度,探索形成按需设置、动态调整、规模适当、覆盖全面的项目管理机制,实现全程监管、量化管理。
(三)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推进重心下移。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为开展普法和依法治理创造更好条件。加强基层建设,激发基层活力,强化政策、制度、机制保障,从人员配备数量、待遇、经费、装备等方面,切实向普法基层一线倾斜,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加强能力建设。普法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基层普法人员培训。加大对基层司法所开展普法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提升司法所普法工作水平,将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人员充实到普法工作一线。落实经费保障。要将法治宣传教育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对经费管理、监督,做好绩效评价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普法工作任务,安排相应普法专项经费。
(四)加强评估检查。健全普法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普法工作开展情况、工作成效以及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效果开展综合评估,从实际出发设定评估参数,健全评估指标体系,提升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各党(工)委(党组)、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各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市直各有关单位、农垦、森工、监狱(所)、融通公司要定期向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市司法局)报告年度(阶段)普法工作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验收。加强规划实施中的动态监测,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重在发现问题,推动解决问题,并对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开展中期总结验收,加强评估结果运用。加强日常指导和监督。及时发现、总结、推广经验,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普法工作。注重普法工作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对普法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的,普法主管部门要及时发出普法提示函或建议书,必要时进行约谈,提出整改要求;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进行通报批评,依规依法处理。市人大要定期对全民普法工作进行监督和专项检查。